从Vito II到Vitomatic IIa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福伦达iia和vito b 从Vito II到Vitomatic IIa

从Vito II到Vitomatic IIa

2024-01-09 0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巅峰时刻——Vitomatic IIa(1961—1963)

  Vito BL与Vito BR的同时存在使那些不差钱的消费者犯了两难,测光和测距,鱼和熊掌该要哪个呢?没关系,继改进了测光读取方式的Vitomatic I/Ia之后,德才兼备的Vitomatic II也推上了前台,然而,1961年Vitomatic IIa的登场,不仅仅是福伦达的里程碑,也是德系固定镜头旁轴的真正巅峰时刻,无论从性能指标还是细节设计,都已达到自身亦难以超越的状态,在此之前,福伦达的小旁轴们空有优良的设计与做工,却缺乏高人一等的硬件指标,而在此之后,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性能表现,整个福伦达家族都走上了减配减价的不归之路。言归正传,IIa相对于II,外观上几乎难以分辨,字母“a ”代表机顶的有机玻璃测光指针窗高出了II型几毫米,方便在暗光环境下更好的采光与读取,全系标配最高1/500的Prontor快门,另外,售价高达439马克的高配版本装上了改良设计的Ultron 50/2镜头,拥有极其优异的光学素质。Vitomatic IIa总体设计延续了自Vito B以来所开创的整体风格及经市场考验的优良细节,直观易读的测光指针在1:1的取景器中得以显示,可以做到眼不离取景器快速设定准确曝光值,起到近似于快门优先的操作效果,完善复杂的设计加上大口径的镜头导致IIa的重量达到空前绝后的780克,与之相比较,最初的Vito B重量仅440克。尽管某些细节做工与材质相对于50年代的产品有所退化,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仍然堪称精良。Vitomatic IIa总产量达约20万部,少量配备Ultron 50/2的版本因其50年不变的实用性、把玩个性与收藏意义而在二手市场价位居高不下,但如果只是一般玩玩,便宜很多的Color Skopar 50/2.8版本也足以让人体会到老福伦达的魅力所在。

 

  当时所有福伦达相机的初始包装是在蓝盒子外面还套有一个马粪纸盒子,在运输中起保护作用,当然现在保存下来的此种外盒已寥寥无几,IIa的皮套也是这一系列中最为精美的,包上了镀铬边。

 

 

  IIa顶部略有凸起的测光窗,是与II型的最主要区别。

 

 

  Color Skopar版与Ultron版IIa对比。

 

 

  IIa的宣传广告,注意拍摄者是双眼都睁开的。

 

 

  IIa的内部工艺。

 

 

  IIa的取景器,又大又亮,黄斑与测光指针一应俱全,在那个年代的旁轴系统中堪称完美。

 

 

  继IIa之后,福伦达又陆续推出一大票诸如Dynamatic/Vito C/Vitoret等等系列产品,其间各种版本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的一塌糊涂,这一时期的产品,受大量日系相机的严重市场冲击影响,改走廉价低质路线,档次越做越低,做工、品质、性能均严重缩水,再也难以见到让人眼前一亮别具匠心的细节设计创意,廉价的3片3组Lanthar头大行其道,单反Bessamatic/Ultramatic系列也并不成功,一系列的挫败使1756年诞生的老牌帝国主义福伦达就此玩完,接着就在Zeiss Ikon/Rollei手里苟延残喘了十来年,跟谁谁倒霉……其实福伦达的命运也是当时整个德国相机业困境的一个缩影,市场决定了其高人工,技术保守,设计复杂的特质注定要走向消亡。现如今品牌落到了Cosina手里,工厂留在了Rollei处(此前Rollei一直没有像样的镜头制作工厂)。至此,算是“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文中这些小机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得益于良好的制作材料与工艺,流落在二手市场的绝大部分仍可正常使用,常见的小问题无非是慢门不准,黄斑变淡等,在适当的保养下很快便可以恢复青春,如果再懂得一些老机器的使用技巧和软肋所在,扬长避短,完全可以拍出丝毫不逊色于现代机镜的高品质图像,且成像特色别有一番风味。如今得益于数码大潮的冲击,拥有它们的代价通常只是朋友相聚一餐火锅的价钱,可以说是好玩不贵,得到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设想一下在某个慵懒的午后,抚摸过冰冷的金属外壳,慢条斯理的调整光圈快门,精心对焦(估焦)与构图,并且耐心假以时日冲洗,如此这般方能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其中的成就感与摄影玩味确是今天一扫一梭子的数码摄影所完全无法体验到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